===調整種植結構-如何把握苗木的周期性?
在園林行業中,存在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:一些常規的、生長速度和收益見效快的,且容易繁殖培育的苗木品種,往往會在一個周期內出現“過山車式”的現象。而之所出現這種現象,是因為這些苗木很容易被“復制”種植經營。除了苗木品種本身“短平快”的特點,苗農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也是導致這個現象出現的另一個原因。
據了解,今年我國多地常規小苗出現了不同程度滯銷的情況,而往年滯銷的一些品種,今年卻出現了逆襲的局面。例如:幾年前行情大好的紫葉李,由于苗農見利跟風,而導致今年銷售遇冷。
在我國華東、華北地區中小規格紫葉李苗木整體銷售不暢,苗農普遍反映該品種存圃量過多,市場供大于求,而上述地區的一些苗木經紀人也證實了紫葉李苗木滯銷的現象。除紫葉李外,像紫穗槐、園蠟二號、榆葉梅等常規品種,均出現量大價跌的情況,苗農苦不堪言。而幾年前處于銷售低谷的絲棉木、金銀木、皂莢樹、丁香等苗木品種在今年行情逐漸回暖,由于之前銷售不暢,苗農拋苗出售后導致上述品種存圃量減少,而出現供不應求,價格上漲。
基于上述現象發現,無論是熱銷還是滯銷,這些品種都有一個更替周期,而這些周期往往取決于存圃量,或者說是市場供需平衡系統。而如何準確把握這個周期,這對于普通苗農,或者散戶來說,并不是很容易。
據了解,這個常規苗木品種的更替周期也并不是不可掌握的。而如何把握卻需要苗農和散戶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戰略眼光,并憑借其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和嚴密分析,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和供需的變化,準確預見未來五年后的市場狀況,才能科學調整種植結構,準確把握品種更替周期。